《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的作者亞當﹒斯密,在經濟學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說法,至少300年內,人們都將在市場經濟中生活,不會有人像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推翻牛頓力學那樣推翻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亞當﹒斯密不僅僅是一位經濟理論學家,他也為這種理論帶給了有力的證據與準確的數字,確實做到了“有七分證據,不說八分話”的治學態度,而這種治學態度正是大多數中國經濟學家所缺少的態度。所以,熊彼得說亞當﹒斯密注重實際,將各種不同的數字與因素一并思考,對以后作為抽象的理論奠立了基礎。
斯密《國富論》一書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各個不同側面詳細而嚴謹地論證了如何增加國民財富和促進經濟的發展繁榮。他采用了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礎的宏觀分析方法,綜合了人性論、法律與政治理論及經濟思想理論的分析視角,構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運用新興古典經濟學關于勞動分工的理論,分析了勞動分工的決定因素,并進一步結合新興古典分工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分析了不同經濟實力的欠發達區域在不同的階段如何選取最優分工網絡,并借此分析了我國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緩慢的內在原因。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開篇就談到了勞動分工。他認為勞動分工和市場競爭是國民財富增加的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但經濟學發展的一百多年間,市場競爭理論得到了極大豐富,而勞動分工理論卻相對顯得蒼白。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利用超邊際分析方法,復蘇了斯密關于勞動分工的重要思想。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分工理論認為,勞動分工是透過制度安排而與交易費用相互決定的,即:由交易費用決定的制度安排決定勞動分工,而勞動分工透過分工經濟提高制度收益,并進而降低交易費用。作者給出了兩個理論模型及其修正。
之后,作者證明了勞動分工理論中的三個重要命題。
命題1:勞動分工產生遞增的規模報酬,是經濟進步的源泉。
命題2:勞動分工依靠于勞動分工,沒有任何外生優勢的單純分工也能實現經濟進步。
命題3:經濟發展依靠于必須的人口規模和經濟制度,在地理上表現為一個波浪式的推動過程。
另外,新興古典分工理論證明,不同區域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對應于不同的分工水平,產生不同的增長效果。因此,欠發達區域應對不同的人口規模、制度供給、交通條件,應選取不同的分工模式。作者據此將欠發達區域分成三類,并分析了各自的分工抉擇。
區域模式1:人口較多、居住密集的欠發達區域
根據命題2,此類區域即便沒有任何優越的資源稟賦或比較優勢,依靠自身的市場需求,選取適宜的分工模式,也能實現經濟進步。
作者認為,應將此類區域細分為若干個子區域,將相關產業分類聚集,發展“園區經濟”,以節約交易費用,提高專業化水平,進而產生產業簇群。
區域模式2:人口較多、居住分散的欠發達區域
此類區域以中國中西部的農業大省為典型代表。因為多數居民都分布于廣大農村,交通不便,相互之間貿易的交易費用很高,制度創新的成本更高,制度供給水平低下。當務之急是提高專業化水平,以便與高水平的分工網絡對接。
提高市場分工水平有兩種途徑。一是大力發展中小城鎮,提高城市化水平,使人口更加集中,從而減少交易費用和制度創新成本。政府工作的重點是鼓勵專業化的生產和服務,為個體私營企業的成長和發展帶給服務。根據命題1,政府即便是有意扶持某些產業,也就應是在專業化的基礎上選取以農產品為核心的分工網絡。
二是融入臨近區域的分工網絡,即給發達區域“打工”。因為在經濟發展初期或工業化前期,沒有足夠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來支付交易費用和學習成本,也難以承受為集中人口而進行的城市化所需耗費。而此類區域勞力成本相對低廉,因此可選取有資源稟賦或內生比較優勢的臨近區域,為其帶給配套生產或服務。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有必要鼓勵企業向專業化發展,透過產業集聚加強企業之間的信息、要素的交流,提升企業家的管理素質。
區域模式3:人口較少的欠發達區域
此類區域人口較少,無論是否集中,從理論上講都難以獨立構成一個合意的分工網絡。最重要的是提高本區域在某些方面的專業化水平,以便融入發達區域高水平的分工網絡。在積累了必須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經濟環境得以改善后,在分工網絡上能夠逐步擺脫對地理交通條件的依靠,從而逐步與較高分工水平的其他區域進行貿易往來。在此過程中政府應重點扶持有必須比較優勢或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并購、擴張,帶動其他企業構成連鎖效應和學習效應。
《國富論》是一部偉大的著作,亞當﹒斯密把人的自利心與公利心做了和諧的統一,讓我們明白了自利與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有利于整體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社會自然有一只“看不見的手”來引導著人們做出有利于社會與個人的最佳選取,沒有任何政府與個人會代替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如要代替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必會帶來混亂。這只“看不見的手”是什么呢斯密雖然沒有直接表達,但是全書已經告訴我們,那只“看不見的手”正是人類的利己之心。
斯密《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一書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各個不同側面詳細而嚴謹地論證了如何增加國民財富和促進經濟的發展繁榮。他采用了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礎的宏觀分析方法,綜合了人性論、法律與政治理論及經濟思想理論的分析視角,構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由于《國富論》蘊涵了諸多的經濟學理論和實踐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經濟學原理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和政策實施好處,本文僅對自身感興趣或自認為有個性價值和現實好處的部分理論進行表述和評點。為避免打破原書的邏輯思維結構和思想脈絡,本文以《國富論》(謝祖鈞、孟晉、盛之譯,國富論----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所列章節目錄為序作以擇要。
(1)斯密認為,對工資勞動者的需求務必隨每一個國家的收入和資本的增加而增長。而沒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長。而收入和資本的增長就是國家財富的增長。沒有國家財富的增長,也就不可能有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第一篇,第八章,P56)在那個以農業為主導的時代,資本的增加引起社會資本總量的增加這一過程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勞動生產率得以不斷提高,使得整個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總量在整體上大為增加。然而在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這種國家財富增長所引起的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的效果并不十分明顯,甚至還有減小的趨勢。同時,在我國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在國民經濟持續高漲的同時(那里僅從數字能夠說明,至于這個數字的準確性和可靠度則另當別論,但還是能夠得出經濟快速發展的結論的,只但是是程度不同而已),盡管有勞動力需求的超多增加,但國內的就業形勢卻日益嚴峻,失業人數逐年增加。當然,這其中有人口的增長快于經濟的增量、勞動力素質與就業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說明斯密的這一理論沒有思考到諸多的外生變量,需作進一步的改善,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說服力。
(2)斯密認為,資本在農村的利率總要比城市的高,這是由于農村金融市場規模不經濟、借貸成本高、資金市場供不應求等因素引起的。(第一篇,第九章)資本在農業方面雖然對社會貢獻最大(此刻已不能絕對地說是最大,用比較大的說法也許更適宜),但利潤比較小,因此對農業方面的資金投入總是不能得到滿足。因此,也就出現了農村發展的兩難:問題:一方面是農村建設的資金需求缺口趨于擴大,一方面卻是各種金融機構不愿意在農村從事放貸業務。以斯密的思維,能夠透過放寬農村金融市場的利率限制來發展農村業務,透過圍繞時常利率進行自由浮動的適度高利率來彌補各種借貸成本,最后透過競爭者對市場的爭奪逐漸回歸到利率的正常水平,這不失為當前解決建設新農村資金籌集困難的有效途徑,但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持續利率的適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會因為高的利率帶來新的高風險,就適得其反了。另外,也可透過引導和規范而不是限制和取締各種非正規民間金融、加大政府財政支農力度等措施來解決農村市場的金融抑制。
(3)斯密認為,當一個人的資財,只能維持他幾天或幾個星期的生活時,他會很少思考從這筆資材中獲取收入。他會盡可能地節約消費,期望依靠自身的勞動,能獲得一些收入來增補這筆資財。他的資財完全來自他的勞動收入。各國的窮苦勞動者大多過的這種生活。(第二篇,第一章,P187)斯密透過分析資財的額度和可支配期限將其界定為生產性和生活性支出兩部分,又將生活性支出按來源和用途細劃為三種類型。這樣,使我們對收入的認識逐步深化,更利于支配和使用不同類型的資財,為之后人們樹立了理財觀念和收支計劃帶給了依據。
(4)斯密認為,一個為了消費而借貸的人很快就會破產,而借錢給他的人通常也會后悔自己的愚蠢。因此,為了這樣一個目的不論是借款還是貸款不管什么場合高利盤剝是不可避免的,對于雙方均將不利。(第二篇,第四章,P233)既然借貸的人多為窮人,放貸的人會提高利率(如高利貸)來彌補這部分風險,但利率提高的同時又增加了還貸的風險。這樣就存在了一個悖論:不管是借貸者還是放貸者,雙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種風險,高利貸卻依然能夠生存下來。我認為原因是高利貸的存在包含了諸多不正當的經濟和社會行為,比如黑勢力介入、借款者被迫從事違法犯罪現象等。
由于當前我主要涉足的領域是農村的金融問題,所以對《國富論》中與此相關的資料進行了拜讀和分析。第一篇和第二篇做了有選取的精讀,第三篇是概要地閱讀,第四篇和第五篇僅作大致瀏覽,盡管殖民地部分斯密做了最為詳盡和精彩的論述,然而限于時間和篇幅,在此一一略過。上面的一些認識和觀點純屬我個人的意見,期望老師和學者能夠點出其中理解偏頗和謬誤之處,以期更好地理解這本經濟學的典范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