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有關中醫藥文化概論心得,希望大家喜歡
中醫文化淵源流長,經歷了數千年的實踐和篩選,雖然自己來自藥都之鄉,華佗故里亳州,但自己對中醫藥方面的了解確是很少。為了能更深一步的去認識中醫文化,因此自己選擇了中醫概論這門課。通過學習,盡管自己對于中醫文化的認識依然是一知半解,但是卻讓自己引發了對中醫藥現狀的思考。自己開始對中醫的一些現狀進行了反思和自己個人的見解。
首先,我們從中醫的文獻方面來說。很多時候,老師們總是說這些經歷過數千年洗禮被傳承的文獻是老祖宗門精華的所在。的確如此,以為這些經歷過上千年磨礪篩選的書籍是老祖宗們實踐經驗的總結,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可見這些傳承下來的文獻的實際價值有多大。但即使是這樣,又有多少人去讀這些經典之作呢。曾經自己在網上看到過一些信息,一些中醫類的高校,竟然把《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作為學生的選
修課,這種現象怎么能不讓人寒心呢。中國文化的瑰寶卻被這些“無知”的人們作為了一種掙學分的工具。如果說句難聽的,假如這些文獻的作者還活著的話,估計也會被氣死。更有甚者一些從事中醫的人居然對于中醫的發展了解不多,這是不是對中醫發展現狀的一種諷刺呢。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根據自己個人的觀點認為,除了外界的因素外,書籍本身的缺陷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外界的因素主要的就是學校對于這些瑰寶的重視程度。只有對這些東西重視了,我們才可能花更多多更大的精力去鉆研它。如果學校都認為這些東西可
有可無的話,那還有誰會花精力看呢。同時書籍的本身也有劣勢,這些中醫藥方面的書籍大多繁瑣難懂,篇幅也比較長,導致很多人看著看著就失去了耐心,也就沒了繼續看下去的興趣。而且這些書籍大都只有文字敘述,沒有具體的圖片,致使很多人看了卻不知道它所講的是什么。另外由于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對于生活不再是簡單的吃飽問題啦,而對于飲食養生方面也更加的看重,說到飲食養生,中藥的飲食養生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的人開始學習有關中醫方面的一些理論知識。而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普通的家庭在層次結構中占了主要的位置,而這些人大都是工薪階層,文化層次大都不高,對于這些繁瑣難懂的書籍興趣都不會很高。盡管這些書籍的作用很大,但無法進入到尋常百姓家,作用再大,也失去了它原有的價值。
因此我們應該在不篡改原有著作的基礎上將原有著作編的通俗易懂,這樣才能被大眾所接受。從而使這些文獻得以繼續流傳。造福后世子孫。
其次,我們從身邊來說,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人在一生病的時候,腦子里閃過的是中醫,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向西醫求藥。而且很多人之所以選擇中醫是覺得西醫無法治療或者是治療效果不好時,才選擇了中醫治療。而西醫仿佛已經成了人們下意識的一種選擇。這種現象的出現對我們難道不是警鐘嗎。流傳千年的中醫文化卻不及發展不到百年的西醫。究竟問題出在哪里?
對于這個問題,是一個值得我們深究的問題,這種現象的出現與人為因素是遠遠分不開的,同時也與中醫本身有關。因為隨著社會的
發展,中醫也逐漸從救死扶傷轉變成一種賺錢的工具。很多中醫院的門診價格很高,作為中國本土的中醫價格卻和西醫相似,甚至比西醫更高,這讓患者有什么理由去選擇中醫,更何況一些中醫院為適應時代的發展,打著傳承中醫的幌子搞什么中西醫結合,中西醫都結合了,那人們選擇中西醫其中一個又有什么區別呢。同時,中醫的治療也有著自己的劣勢,如今的社會是一個高速運轉的社會,所以人們對于時間的要求很苛刻,而中醫的治療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療程較長。因此這也成了中醫發展的障礙。
盡管如今的中醫發展不盡如人意,但我們卻不能如此就否決掉中醫,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它是經歷過實踐的檢驗,有著巨大的實用價值。作為中國人的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傳承它。但我認為傳承要有著傳承的原則。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中醫有著其璀璨的歷史,因此它的傳承就應該根據其自身的特點傳承,而不是搞什么中西醫結合。因為我認為中醫就是中醫,西醫就是西醫,兩者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中醫的發展可以汲取時代的先進經驗,但卻不是結合西醫。一旦結合了西醫,中醫的本質就變了。它就不在是原汁原味的中國本土的中醫,而是像現在的混血兒。失去了它最純正的血統。
悠悠千年的中醫文化,有著其奪目的光芒,雖然被沙粒所掩埋了光芒,但我相信,不就的將來,華夏子孫的我們會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暗淡的中醫重新發出屬于它自己耀眼的光芒。
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通過學習《弟子規》、《道德經》等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和《弟子規》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于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后人所一一品讀,并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干,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干。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于承擔責任。
為了進一步加強醫院內涵建設,堅持以中醫藥為主的辦院方向,保持和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提高臨床療效和學術水平,使醫院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綜合實力持續強勁提升,醫院門診量80萬人次、出院病人2萬人次、自制制劑年銷售1500萬元。
一、加強重點專科建設,形成特色優勢明顯的專科體系。
在保持和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方面,我院確立了以重點中醫臨床專科建設為龍頭,以名牌帶動中醫藥發展的戰略;以二級分科建設為拓展,樹立做精做優中醫專科的理念;以專病建設為特色,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發展途徑。在現有肛腸、針灸、心內、皮膚四個省級重點專科的基礎上,加大婦科、骨科、內分泌、微創外科等科室的建設,近年來,我們加強“神農堂”建設,做實中醫繼承工作,把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融入于醫院建筑與環境建設中,將神農堂作為中醫藥文化繼承和創新、展示和傳播的重要場所。醫院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造就了一批名老中醫,他們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是醫院最寶貴的財富,我們組織力量充分挖掘整理繼承名老中醫學術經驗,通過名醫帶徒、跟師學習,繼承了名老中醫獨具特色的治療方法和手段,制定了一批協定處方,開發了專科制劑,不斷豐富中醫藥學術理論,提高科研水平,近四年,醫院在學術科研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先后承擔國家級課題4項,省、市級課題18項。另一方面,加強技術協作,推廣適宜技術,不斷引進吸取現代科學技術(包括現代醫學)的新經驗、新思想、新成果,堅持依靠科技進步,促進中醫藥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每年舉辦針灸、推拿、敷貼、手法正骨等簡、便、驗、廉適宜技術培訓班十期以上,不僅提高了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更突出了中醫藥特色和文化特色。
二、中醫臨床科室能注重中醫特色優勢的建設與發揮。
目前我院有一批具有中醫特色的專科專病門診。每個病區都建立了單病種中醫的診療常規。辨證論治優良率、中醫治療率逐年上升。中醫的康復中心、亞健康治療中心為功能障礙性病人的恢復期、康復期治療有著顯著的效果。隨著醫院整體實力的提高,醫院把重心放在多發病、疑難病、急危重病等病種上,在臨床治療中倡導“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醫結合”的治療原則,提高中醫藥在治療中的參與率,醫院制訂了中醫干預政策,明確規定了外科在收治病人過程中要有中醫治療方法和手段,對病人的會診、術前討論都要請中醫人員參加等。同時醫院重點加強制劑中心建設,使制劑中心成為醫院發揮中醫藥特色的顯著特征,目前已生產二十種劑型,94個品種使醫院真正形成了“院有專科、科有專病、病有專藥”的新格局,不僅為臨床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也促進了中醫藥特色優勢可持續發揚。
三、重視中醫的急診工作。
由于近年來醫院整體實力的增加,中醫的急診技術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成為市內的120急救分站,在急診工作中充分發揮中醫藥對一些疑難病例療效特獨之優勢,逐步改變了中醫“慢郎中”的形象。提高了醫院的聲譽和知名度。對于肺心病急性發作期的病人,采用以整體觀念為指導,以辨證論治為核心,以中藥扶正,益氣健脾利濕、養陰、活血等方法,配合西藥治療。對于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采用自擬的“祛瘀生新止血方”治療,療效顯著。生脈注射液、清開靈注射液、魚腥草注射液、脈絡寧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等中藥制劑在急癥病人中的使用,明顯提高了臨床療效。
四、堅持中醫護理在臨床中的應用。
醫院不斷完善中醫護理常規和操作作規程,加強中醫護理質量的管理和提高。對護理隊伍進行中醫基礎理論和技能的學習與培訓。西醫院校畢業的護士都進行不少100學時的中醫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在重點中醫專科和整體護理病區開展了獨具特色的中醫護理。在各病區將中醫護理知識編入《病員手冊》,作為康復和輔助治療的指導。
在上個星期的學習中,我們認識到了中醫的神奇與奧秘。中醫學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認識生命、維護健康、戰勝疾病的寶貴經驗總結。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醫學跌宕起伏,保有頑強的生命力,直到現在仍然作為中醫的理論基礎指導防治疾病。
中醫是世界上唯一存續數千年而又擁有系統理論的醫學,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建立在“陰陽”“五行”“經絡”“氣相”“血相”等學說之上。其中,“陰陽”與“五行”純屬中國哲學的范疇;“經絡”、“穴位”、 “氣相”、“血相”又是觀察不見到的,因而顯得有些“神秘”。至于中藥,往往是原材入藥,又常常是多藥配伍,因而其藥理是一種綜合效應。
中醫不像西醫的直觀、線性的思維方式,它我一種抽象的、綜合的思維方式。中醫的“陰陽”、“五行”、“經絡”、“氣相”、“血相”都是抽象的,需要靠靈性去領悟,需要靠想象去意會,需要靠感覺(即望、聞、問、切)去判斷,中醫盡管將人體的五臟六腑分別納入“五行”之中,但絕不將它們割裂開來,而恰恰是將它們作為一個相互制衡的有機系統,完整地統一看待。中醫盡管將人體的前后、表里、虛實、寒燥等分別劃歸“陰”、“陽”兩大范疇,但不僅不將其割裂,反而特別強調“陰陽調和”。中醫不是針對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對抗性措施,而是強調“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維護人體自身所具有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種不正常的干擾。
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絕不是淺嘗輒止就能領悟得到,需要長久的積累和接觸,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我來自比較貧窮的山區,小時候病了都是那些地方郎中給治的,而窮地方的老郎中基本都用草藥,-小時候恨死那些老郎中了,那些藥苦得人眼淚直流啊。而學過中醫基礎知識后,卻對中醫有了一種特別的感情,對還在家鄉用廉價的草藥為故鄉人治病的慈祥的老郎中有種特別的感激。
中醫是世界上唯一存續數千年而又擁有系統理論的醫學,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建立在“陰陽”“五行”“經絡”“氣相”“血相”等學說之上。其中,“陰陽”與“五行”純屬中國哲學的范疇;“經絡”、“穴位”、 “氣相”、“血相”又是觀察不見到的,因而顯得有些“神秘”。至于中藥,往往是原材入藥,又常常是多藥配伍,因而其藥理是一種綜合效應。
中醫不像西醫的直觀、線性的思維方式,它我一種抽象的、綜合的思維方式。中醫的“陰陽”、“五行”、“經絡”、“氣相”、“血相”都是抽象的,需要靠靈性去領悟,需要靠想象去意會,需要靠感覺(即望、聞、問、切)去判斷,中醫盡管將人體的五臟六腑分別納入“五行”之中,但絕不將它們割裂開來,而恰恰是將它們作為一個相互制衡的有機系統,完整地統一看待。中醫盡管將人體的前后、表里、虛實、寒燥等分別劃歸“陰”、“陽”兩大范疇,但不僅不將其割裂,反而特別強調“陰陽調和”。中醫不是針對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對抗性措施,而是強調“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維護人體自身所具有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種不正常的干擾。這些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在最下層的鄉下老郎中身上都會體現。現在如果你去醫院對醫生說你肚子痛,那么醫生就會讓你做什么檢查,在給你開些治這個的藥。但是記得小時候肚子痛,中醫說法是上火,老郎中除了給吃良藥后,還用計謀嚇我們,讓我們太陽很大的時候不敢去曬太陽了,不敢做在被太陽曬得燙燙的石頭上了,然后肚子就會很久都不會痛了,所以對那個老頭子是又恨又得聽話啊。
還有,古代中醫并不分科,往往是由一名醫師診斷所有的疾病。這些都是中醫抽象與綜合思維方式的具體表現。這在平時我們見過的中醫治療中是很常見的。一個老郎中,他可是集腦科骨科五官科內科外科婦產科于一身的,只要是病 ,不管什么病都是老郎中給治的,他是窮苦地方人們的神,而造就這樣的神的,就是我們中醫。
我們的審美其實在中醫里都有體現的',“中醫說,‘心開竅于舌,其華在面’;上粉底把兩腮襯托的白里透紅,就是為證明我的心氣是旺盛的。‘肝開竅于目,其華在爪’;涂指甲油把手指甲染成紅色,就是要表示我的肝血是充沛的。‘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打口紅就是要表明我胃口好。‘肺開竅于鼻,其華在皮毛’,用潤膚霜洗面奶把皮膚打理得光滑細嫩,就是要表明我的肺健康。‘腎開竅于耳,其華在發’;一頭烏黑濃密的秀發恰好說明我腎中陰陽的平衡。”1由此可知,中醫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審美,中醫的理論已經深入到一個根本就不不知道中醫 的人的意識中,人們都在以中醫所建立的健康標準在要求自己,甚至就是說中醫說的健康不健康就是日常生日經常說的美不美。中醫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
學問。“古時之人參,得天地輕靈之氣,故既可補陰,又可補陽;今時之人參。得世俗之濁氣,故性味多偏溫燥”2。由于現在什么都在講究產業化,中藥也不例外,導致很中藥的藥中藥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原材入藥,在鄉下,平常我們的小病就是家里 的草藥都能對付過去,每個鄉下人都是一個沒入門的中醫,對一些簡單的頭痛腦熱的都能自己給治療。但是有些藥卻也是有講究的,對其生長環境,生長年份,制藥過程都是有嚴格要求的。特別是煎藥時候的火候,這是一個老中醫的大性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很多已經沒有藥到病除的效果了。這也給否認中醫的一個可談之詞。 1
2《 中醫與西醫的比較及中醫的科學性》 《中國衛生產業》2007第九期 《中醫醫話》207.05
近幾年來,中醫這個幾千年來給中國人們帶來健康的醫學卻遭到非議,說它是偽科學。不錯,中醫很多理論和方法現代科學是不能解釋的,可是這能說明它就是錯誤的嗎?我是一個工科學生,我對人類歷史上那些當時不能解釋,而當新的對真理靠近了的理論出現后卻都迎刃而解的事實有著很深的感觸,有時候,也正因為有這樣的事情存在,才使得我們更靠近真理。現代科學不能解釋而卻實用有效的中醫可能就是這樣的一個。
作為華夏子孫,作為龍的傳人,對祖先們留給我們的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醫學財富,我們應該以足夠的重視,不但要繼承,而且要把我們祖國的醫學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