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大學生,學習“西遷精神”要著重學習格局與擔當、實干與速度、帶動與傳承,做好“西遷精神”在新時代的新傳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習西遷精神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
"西遷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學由上海遷往西安的過程中,生發出來的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
1896年,交通大學以南洋公學之名創建于上海,有"東方麻省理工"之稱。"北清華、南交大",交通大學歷史上曾與清華大學齊名,是中國早期最富聲望的理工院校之一,是"中國工程師的搖籃"。"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是學校的一貫傳統。
西安,古稱長安,建都距今已2000余年,歷經十三朝光陰淬煉,蘊藉周秦漢唐精華。漢代的太學、唐代的國子監,均發軔于長安,隋朝在此開啟的科舉制度,更是影響了中國1300年的文明進程。
1955年,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內遷西安,以適應新中國大規模工業建設需要。接中央指示當月,交通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彭康即率資深教授親往西安踏勘校址,新校區建設隨即破土動工。1956年7月和8月,蘇莊副校長等帶隊,滿載交大師生員工的專列由上海駛往西安。9月10日,西安新校開學典禮在人民大廈隆重舉行,交通大學歷史掀開新的一頁。至1957年,全校大部分專業及師生遷至西安,在田野四圍的簡陋校舍中迅速開展教學和科研,扎根黃土地艱苦奮斗。
胡奈賽老師還講述了一些其他老師的故事。
鐘兆琳,搬遷時,本來周恩來總理提出,鐘兆琳先生年齡較大身體不好。夫人又臥病在床,他可以留在上海,不去西安新校,但他踴躍報名,第一批到了西安。
胡全貴,為交大的綠化付出了畢生心血,在他退休那天,他走遍校園,最后抱著他親手種下的梧桐樹,失聲痛哭。
1959年7月,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西安、上海兩部分獨立成為兩所學校,即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家、哲學家,交通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彭康,受命擔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他和張鴻、陳大燮、鐘兆琳等許多教授專家一起,為西安交通大學建設發展鞠躬盡瘁,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交通大學主體西遷是國家調整高等教育戰略布局的重大舉措。周恩來總理親自關懷,付出極大心血。從中央部委到陜西、上海兩地政府,為遷校成功作出巨大努力。西部人民群眾滿腔熱忱迎接交通大學的到來。學校精心擘劃,教授帶頭西遷。開發大西北成為全校共同心聲,多少人甘愿舍棄優越的生活條件,甚至不惜賣掉上海的住房,義無反顧。在遷校以及新校建設發展歷程中,師生員工開拓奮進,艱辛備嘗,顧大局,講奉獻,千辛萬苦在所不辭,艱難險阻勇于克服,充分體現交大人崇高風范。無數可歌可泣的事跡,筑成西遷精神豐碑,世世代代給人教育和啟迪。
交通大學在遷校過程中及扎根西部辦學近六十載歲月里,傳承優良學風教風,發揚艱苦奮斗品格,踐行弘揚"延安精神",鑄就了以"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為核心內涵的交大和陜西高等教育界獨有的"西遷精神"。
交大西遷精神概括為"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16個字。
我們要好好學習 “西遷精神”,弘揚”西遷精神” 是我們每個人的任務,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
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十一月22日上午九點我們來到小鳥巢報告廳觀看“‘西遷人’愛國奮斗先進事跡報告團報告會”直播。這次報告會是從南昌大學轉播過來,雖然有點卡頓,但是絲毫不影響我和其他同學看視頻的熱情,會上的“西遷人”老前輩的各種無私奉獻西北建設的事跡讓我們在座的同學都深感震撼。“越過高山,越過平原,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84歲的“西遷人”胡奈賽教授,用與她“年齡不符”的洪亮歌聲將數百余師生帶回新中國解放初期那段歲月,作為一名西安交通大學已退休的教授,胡奈賽用真情講述了她一生扎根黃土地的情緣。
跟隨她的講話,我覺得我眼前已經出現了她回到了那個一群年輕人,寫著詩、唱著歌,手里拿著印有“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的乘車證,踏上了前往西安的列車的畫面。會上她說還常有人問她,你們當時西遷太虧了,后悔嗎?“我們為祖國的大西北,奉獻了一所重點大學,不后悔,這是我們最大的光榮!
習近平主席說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那么作為當代青年大學生、學生黨員、這個時代的建設者更應該發揮作用,承接老一輩的使命,勇于擔當!
在我看來,西遷是我們學校在當時動蕩的國家背景下為國家的均衡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西遷精神具體來說是當時我們學校的每一個西遷人舍小義為大義的努力和付出。
精神是永垂不朽的,也是體現再方方面面的,在那樣艱苦條件下也沒有選擇放棄的大無畏精神,也會體現在我們學校在西部建設的方方面面,不僅如此,歷史是明鏡,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體會。
“黨讓去哪里,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里!60多年前,數千名交通大學師生響應國家號召,手持印有“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字樣的學校特制粉紅色“乘車證”,分批次乘專列從上海遷往西安,在簡陋校舍中迅速開展教學科研,幾十年扎根黃土地艱苦奮斗,用青春和汗水在西北建設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學府,鑄就了寶貴的“西遷精神”。
是一代代西遷精神的傳人造就了現在的西安交通大學,創造了如此優越的學習和科研環境,我們在心懷感激的同時更應以優秀前人為榜樣,鞭策自己成為更優秀的人,而不是漸漸玩物喪志。
通過此次學習,使我們認識到西遷精神的深刻內涵,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大學之道重在立德樹人’,西遷精神最可貴的是老一輩教育家們,種兢兢業業、工作第一的奉獻精神。交通大學從黃浦江畔遷至古都西安,這不僅僅是一次空間上的轉移,其背后凝聚的內涵是交大人身上愛黨報國的使命擔當和服務人民的家國情懷,我們一定要做好本職工作,為新時代的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這就更加要求我們堅守艱苦創業的精神,學習老一輩西遷人的優秀品質,發揮自己的吃苦耐勞精神以及科研精神,為創新港的建設健全,為交大的新輝煌奉獻力量。
今天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觀看了西遷人愛國奮斗先進事跡的報告,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一位84歲的老教授的演講,她在報告上問了一個問題,當初把西安交通大學從上海西遷到大西北西安你們后悔嗎,她并沒有直接喊口號說我們不后悔,而是說我們要看從什么角度來判定,我們雖然放棄了繁華的都市,但我們為祖國的大西北建設了一個西北一流大學。她說她雖然83歲了,但她退而不休,現在還在接觸教學研究工作。我們試想一下,一名83歲的老人,她工作了60多年,現在扔在堅持著繼續自己的工作,而我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當代大學生,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努力提升自己,從而影響他人幫助他人吧!今天講的西遷人的事跡深深的打動了我,他們不僅是西遷人,更是我國西部開發的建設者,是我們祖國的奉獻者!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期望,這些西遷人為祖國的奮斗做出了背井離鄉,舍棄一身名利來開發大西北,正是這些西遷精神,正是這些優秀的人的事跡,一步一步影響著我們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
為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老一輩交大人背負著祖國跟人民期望,告別繁華的上海,義無反顧的踏上開往西北的列車,踐行――“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的精神,使在場的每個人感動,對他們產生由衷的敬佩。西遷精神內涵是“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西遷精神現在仍然適用于我們。
翻看“西遷”的始末,了解“西遷精神”的由來,不由對62年前,數千名交大師生響應國家號召,告別繁華上海、扎根古都西安,為國家建設、為西部的文教事業奉獻出青春年華的最可愛、可敬之人肅然起敬。
“西遷精神”,胸懷大局有擔當。西安交大“西遷”不僅僅是一次空間的轉移,也是響應黨的號召為建設祖國西部而無私奉獻的壯麗凱歌。學習他們堅決擁護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愛黨報國的使命擔當,服務人民的家國情懷。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胸懷人民,胸懷祖國,有擔當,有抱負,將一腔熱血散布在祖國最“干涸”大地上。
學“西遷精神”,無私奉獻樹標桿。西安交大的全體教職工,無一例外的把建設西部、建設祖國作為畢生追求,扎根西安,獻身大西北。熱工先驅陳大燮、數學家張鴻等等,一批批西遷人都在默默無聞,潤物無聲的燃燒自己。
“西遷精神”在當時是一代人的集體選擇。作為西部大開發的先行者,各類人才們表現出來的對事業、理想的熱愛,以及胸懷大局的家國情懷,令我深受感動。“西遷精神”激勵著我們敢為人先、克服創業中困難的勇氣,也激發了我們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奮斗的使命感。作為一名基層普通黨員,我時刻以優秀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繼承和發揚西遷精神,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加強學習,提高業務水平。
“西遷精神”只是無數為國家繁榮富強奮斗的中國人的一個縮影,還有許多同西遷人一樣用盡了整個生命肩負起建設祖國,扎根西部,扎根基層的使命,我們立志要學習“西遷精神”,扎根基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切實肩負起新時代的歷史使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向老一輩西遷的革命前輩們致敬。
學習西遷精神心得體會范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