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末伏第一天是8月10日,農歷六月廿四,星期四。
1、末伏吃鴨肉滋陰養胃
在秋末,吃肉不僅讓人覺得油膩,而且很容易生氣。因此,在選擇肉類時,應優先選擇涼爽或平坦的肉類。俗話說得好,“防苦夏吃吃鴨”。這是因為鴨性寒,具有健脾益氣、滋陰養胃、補水消腫的功效。根據中醫“熱即冷”的治療原則,鴨肉適合體內發熱的人食用,對體質虛弱、食欲不振、發熱、大便干燥、水腫的人更為有益。鴨肉還富含蛋白質和其他營養素,是人們在夏天所需要的。
2、末伏吃黃瓜健脾開胃
炎熱天氣對人體最重要的影響是濕熱。當濕熱侵襲人體時,會導致毛孔張開、出汗過多、氣虛、脾胃功能障礙和消化不良。適當攝入清涼的蔬菜有利于產生水分和口渴,消除煩惱和暑熱,清熱利水,排毒排便。黃瓜是清涼蔬菜的代表。它具有高含水量和高鉀低鈉的特點。適合大量出汗后補充水分和流失無機鹽。
3、末伏吃綠豆粥消暑解渴
綠豆粥是普通人最喜歡的夏季粥。綠豆可用于清熱、解毒、消暑、利尿、治療暑熱、口渴、水腫等。但應注意的是,綠豆是一種清涼的藥物和食物。體質虛寒或脾胃虛寒的人過量飲用綠豆會導致腹痛和腹瀉,陰虛的人不宜大量飲用,否則會引起劇烈虛火,并出現棱角糜爛、牙齦腫脹和疼痛等癥狀。
4、末伏吃酸梅湯生津止渴
酸梅湯的原料是黑梅、山楂、桂花、甘草和冰糖。此湯適用于消化、散氣散淤、生涎止渴、收斂肺氣、鎮靜神經,常飲可養生強身。在炎熱的夏天,這是一種罕見的健康飲料。
“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
三伏天的飲食習俗因地域不同也有差異,上海人講究“頭伏餛飩二伏茶”;杭州人講究的是“頭伏火腿二伏雞,三伏吃個金銀蹄”;南昌人講究“頭伏吃雞二伏鴨”;湖南人和江西人也講究頭伏吃雞,認為“起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而對于北方人來說,尤其是生活在皇城根的老北京人,他們講究的是“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的時期,地表吸收的熱量多,散熱卻很少,導致地表層積累了很多熱量,最終造成了三伏天氣溫的最高點。今年,在太平洋暖化的背景下,更加暴熱的天氣也會給人們帶來極大的不適。據氣象學家預測,2023年夏季會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導致全球氣候的變化并可能引發自然災害。屆時,南方地區的氣溫可能會高達38度左右,重慶、杭州和福州等城市夏季氣溫都很高,而中伏的時間段是持續時間最久、最熱的時間段。
末伏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是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俗稱秋老虎。末伏白天陽光依然劇烈,早晚較涼快。
處暑,交節時間點在公歷8月23日前后,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
處暑和末伏區別是非常大的,一般來說,末伏中午非常炎熱,早晚就會冷一些,溫差特別的大,末伏也就是八月下旬這幾天的,而處暑它是三伏天以后的一個節氣,處暑到了也是意味著夏天過完了,天氣可是一天比一天的冷。早晚都是很涼的,大家一定要多穿一些衣服,不然很容易就感冒的。